城南的生活街道:同安街的歷史故事
#城南之南#生活街道#文史導覽#更新計畫#川端町#老屋新生#同安街#側寫
發表日期│ 2021.02.01
城南的生活街道:同安街的歷史故事
#城南之南#生活街道#文史導覽#更新計畫#川端町#老屋新生#同安街#側寫
發表日期│ 2021.02.01
作者: 蔡佳明、吳柏澍
本團隊承接台北市都市更新處「都市更新計畫」委託案,為中正橋牽引道周邊地區擬定更新計劃。更新計畫的目的是帶動都市再生的策略性藍圖,為了找尋潛力的生活街道與產業優勢,特別調查城南之南地區的地區文史脈絡。
------
穿梭在台北城市小巷的作家舒國治說「台北市,偉大的記憶之城,它行色匆匆,不作停留,台北的天職是加速造就歷史,不是保持現狀」,「喜好究講歷史之人,當最能賞識這個城市」。我們的文史探勘之旅,順著歷史的河流,沿著新店溪畔與中正橋周邊地區展開。
(一) 台北城南游水玩樂的川端町
城南之南的範圍大約是今日古亭捷運站一帶
圖片:1904,臺灣堡圖
中正橋周邊地區的舊地名叫做川端町,日治時期日本的統治者在南國的殖民地試驗現代規劃的城市建設,在台北城南邊建設一片棋盤格狀,具有現代都市樣貌的公教宿舍區,而都市開發的腳步大約到今日瑠公圳的支流與萬新鐵路(今汀洲路)。再往南邊,就是當時台北城的市郊地區,這一塊接壤新店溪邊的區域被稱為川端町。
彼時台北人的生活娛樂,就是到料亭喝一杯溫熱的清酒,或是乘著小船在沿新店溪賞景、釣魚,而川端町緊臨新店溪水邊,逐漸成為渡船遊河的玩樂所在。城內的仕紳,來到溪邊的料亭飲酒尋歡,或有藝妓表演,現在的紀州庵文學森林,以前就是一家知名的料亭;假日時,人們會乘著船到上游的碧潭釣魚,黃昏時到下游賞夕陽。到了夜晚,來往川端町與永和網溪別墅之間的小船,看著新店溪上映照的月光,成為著名的網溪泛月的美景。
因為往來川端町與永和的遊船交通量龐大,網溪別墅的主人,永和仕紳楊仲左先生向當時的政府提議,在渡口旁興建一座橋梁跨越新店溪兩岸的永和與川端町,因此這座橋稱為川端橋,也就是今天的中正橋。當時人們的生活相當親水,新式混凝土橋不僅是交通設施,也成為年輕學生的測試膽量的場所,從李火增先生的老照片中,捕抓到川端橋上有一位學生正作勢一躍而入水中的時代記憶。
左圖:中正橋橋面尚未拓寬擴建前的模樣,橋上有學生們正從橋上一躍而下準備跳入水中戲水圖: 李火增攝影。
右圖:新店溪邊的茶座與帆布躺椅,舊稱為螢橋游泳場,台北市尚未築起堤防,只有矮土堤,圖左上角是現今的水源路,圖片由中正橋頭向東拍攝
(圖:舒國治<水城台北>)
甚至,這股遊憩的地區氛圍,從日治時期延續到戰後,當時的人們會到新店溪邊的「螢橋游泳場」(其實就是新店溪畔邊,只是要收票入場)玩水、坐船、乘涼。當地耆老說,儘管中正橋已建好,新店溪兩岸仍提供船渡服務,可以搭渡船到對岸的永和,票價一張10元;舒國治老師在他的書中也提到,新店溪畔的攤販會租售草蓆給情侶賞月,草蓆一塊租金50元,等到隔日清晨人們散去後,再去把一張張草蓆回收回來。
左圖:由於萬新鐵路(汀洲路)與瑠公圳支流阻隔,通往新店溪邊的川端町地區,是城南地區更南邊,暫且管它叫「城南之南」
右圖:城南之南主要的生活街道包含廈門街、同安街與汀洲路
因此,台北城南游水玩樂的川端町,早期的都市發展並不像台北城南是棋盤格狀的都市形態,而是沿著通往新店溪的廈門街、同安街,還有新店溪邊的水源路(尚未築堤前),形成市街為主的軸帶型發展樣態,其中,便形成2條重要的生活街道,一條是廈門街、另一條是同安街。我們從兩條街上的老房子、老樹、產業變遷等線索,窺探台北市的都市發展與產業更迭。
(二) 同安街:從清治古亭庄走向日治川端町的核心街道
打開Google Map會發現有2條同安街,一條是古亭捷運站2號出口的「新同安街」,另一條則是古亭捷運站9號出口外「陰公廟」旁邊的「老同安街」。老同安街算是城南地區通往新店溪最早的一條古道,許多文史專家說從台灣堡圖上可見同安街是淡蘭古道從艋舺出南門後沿南門後沿南昌街走到新店溪的路徑[1]。
左圖:淡蘭古道南路途經台北南門、古亭庄一帶。
右圖:老同安街是走到新店溪的捷徑。
從歷史圖資上比對可以發現同安街遠早於羅斯福路的證據,一路從路口走過始於清朝古亭地府陰公廟[2] 、福德爺長慶廟,再路過日治時期野草居食屋前身的石井家族居所[3] 、十普寺前身的了覺寺、一直到新店溪畔的紀州庵。當年爬上低矮的土堤,就可以走到渡口,搭乘小船到對岸中和庄的網溪渡,散步可到畫家楊三郎父親楊仲佐興建的網溪別墅賞花。
左圖:古亭捷運站旁的地府陰公廟即老同安街入口
右圖:虛線是淡蘭古道南路通往老同安街的路徑
戰後,了覺寺被國府接收後才改名為十普寺 [4]。1959年中國佈道會在購買同安街26號房屋作為聚會處所後改建為聖道堂 [5]。1976年福建省浦田、仙遊二縣同鄉會也在同安街90號興建臺灣興安會館 [6],1982年莆田沿海信仰神祈鴻轟元帥的金雞廟也遷入隔著同安街的對面。
其中,最著名的地方廟宇是古亭的信仰中心「長慶廟」,在長慶廟旁有一塊「鼓亭庄舊址」說明古亭庄由來的解說牌。古亭庄由來一說「鼓亭說」,當時漢族聚落為抵禦平埔族,架設鼓亭用擊鼓聲警示,因此得名。另外一個說法是「孤壇說」,孤壇指的就是孤魂野鬼,指當時來大員島做生意,無子嗣孤死的先人聚集之處。經過文史工作者水瓶子老師的考證與講解,各地有古亭地名的地區,通常也都有義民廟,讓孤壇說的可信度因此大增。
位於長慶廟的「鼓亭庄舊址」碑文
今日,自古亭捷運站騎著Youbike,沿著同安街到河堤邊的紀州庵,紀州庵原為平松家族經營的日式料亭,在1950年代曾作為政府宿舍後,小說家王文興曾居於此,他的成名作《家變》中部分場景描繪的即是紀州庵的故事。後來,歷經火災後、閒置,差點全面拆除改建為停車後被重新發現後,最終轉身為台灣文學推廣基地,重新讓川端町地區成為台北人的文學故鄉。
(三) 水路紋理、Y字型路口:既成巷道、水路紋理與都市計畫道路交錯之遺留
在同安街沿線及周邊地區因為舊同安街、水圳遺線(晉江街是瑠公圳支流、牯嶺街95巷是赤川)形成許多Y字型路口,新舊同安街交口、野草居、同安街8巷2弄1號也是。
「Y字路通常稱之為三岔路,也是三角窗店面的所在地,而就從歷史的角度來看,Y字路的行程卻可能與舊水圳、鐵路與馬路的開通有關。」
栖來光,<在台灣尋找Y字路>
因為早期既成巷道的延續、或是舊水圳的遺線與新都市計畫道路的交叉,產生了Y字路口。來台灣生活10餘年的日本作家栖來光發現,在台北各處很容易找到Y字路的身影,她後來定居在台灣,四處尋訪台灣的Y字路,出版了<在台灣尋找Y字路>一書。 相當有意思的是,<在台灣尋找Y字路>的書籍封面,其實就位在同安街8巷2弄1號,屬於台北市歷史現場的一種活保存。
野草居食屋就位於同安街28巷與牯嶺街95巷口,依據水瓶子老師的說明,日治時期石井稔家族居住時,在住家前院即可見一彎清水流過。即便到了1979~1984年航測圖上仍可見赤川蹤影,一直到1985年才變成現今的道路,那個有水的年代似乎離我們沒有那麼遠。以後,若遇到Y字路口,可以稍微停下腳步觀察地形,或許自己正站在某個歷史場景之上。
左圖:<在台灣尋找Y字路>封面
右圖:邀請知名文史工作者水瓶子舉辦導覽活動,實地走訪同安街8巷,尋找<在台灣尋找Y字路>封面手稿的實景(攝影日期: 2020/12/11)
(四) 與詩人同享街口的百年綠蔭
除了三步一廟之外,同安街上保存又重生的老屋,如同一旁的百年老樹,見證了來來去去的居民,也見證了許多空間的再生,以及親水空間的演變。長慶廟的長慶榕見證了許多出外打拼羅漢腳的生與死,也同野草居庭院的山杉與紀州庵的榕樹群見證了瑠公圳支流、赤川的加蓋,以及新店溪畔原本低矮土堤外可及的螢橋游泳場,轉變成為高聳堤防外的親水公園。
坐落廈門街113巷口的大雀榕下,從日治時期城內仕紳到紀州庵的人力車候車區轉變為現今的計程車招呼站,也見證了戰後爾雅、洪範文學出版社的風華。余光中走過他那些介於廈門街與同安街之間,那長長麥管狀的東西向巷道的時候,巷口的大雀榕也應該是詩人常作停留之處。
施洛德花園環抱的茄冬樹見證了公有地閒置多年後,經過社區參與過程,把一車又一車的垃圾搬離,轉化成為社區的生活小綠地。讓社區的小朋友與家長重新回到樹下,投入認養與持續的改善這個空間。
(五) 料亭變民居、民居變料亭,百年老屋活用新生
野草居食屋成為原本是日人石井稔家族所有,當時台北同安街28巷這附近有三排日式木造房舍,均為石井家族所有。包含今強恕中學所在地,也是石井家所擁有的農園,種植花卉、菜園與實驗用途。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石井家族離開台灣,將目前同安街28巷1號的房舍交由同在農化研究室的陳玉麟教授住宿,後來陳教授再將該房舍轉交由台灣大學管理,這一過程,將原屬私有財產轉變成為公有財產。而後臺大再將該老屋透過委外修繕營運方式,交由黃金種子團隊接下臺灣大學農化系陳玉麟教授故居,為紀念陳教授一生於農業與雜草研究之奉獻,整修後命名「野草居食屋」。[7]
日治時期,1917年由平松德松家族在新店溪畔興建的「紀州庵支店」,帶動新店溪畔的料亭餐飲服務。紀州庵隨著太平洋戰爭日趨緊張,紀州庵支店在二戰時停止營業,戰時甚至成為暫時安置傷患的地方。光復後國府接收後轉為省府員工眷舍,產權也由私轉為公。小說家王文興在8歲至27歲間成長的居所,更以此場景寫出著名的《家變》一書。
在2000年之前,有一段時間,因火災、缺乏修繕維護,紀州庵幾乎已經要全面倒塌消失,甚至地方曾經希望全面變成停車場的窘境。一直到2004年,紀州庵遺址在臺大城鄉所與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下,被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近百年的榕樹群與經典文學場景也成為紀州庵得以保存的重要歷史事蹟之一。 [8]可惜的是原本紀州庵二樓可以直接跨堤進到新店溪畔的設計。
(六) 戰後公教宿舍活化成為鄰里公園
另外一個面向,從公有土地轉變為私人財產也在同安街周邊同時發生,紀州庵前面一處11樓的私人住宅門口掛者內政部同安大樓名牌,實際上是由內政部委託臺北市國宅處興建的公教住宅,算是當年以公有地興建國宅政策再讓售給公教人員後私有化的產物。若當年就採取社會住宅政策,至今仍是一處可以再發展的公有地之一。
除上述公有地之外,同安街上與周邊仍有多處公有地,包括同安街上的頂好超市、施洛德花園、113巷口雀榕的所在小綠地、113巷由里長認養的親子水池花園等等均是公有地所遺留下的資產,也是未來地區發展的可能施力點。
(七) 官民共創進擊的同安街
同安街是一條生活感很強的街道,不僅是沿街眾多店面提供日常零售、餐飲消費服務,街口是古亭捷運站,街尾是紀州庵文學森林,又連接跨越堤防的樓梯通往河濱公園,有連續性的實體人行道,並且起訖點都有Youbike站點,相當方便。臺北市很少有一條街道是經過這麼多局處與市民共同努力、合作,不斷地改造,才達到今天的樣貌。
紀州庵在經過臺大城鄉所與城南水岸文化協會努力,由文化局指定為古蹟後,再交由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經營,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至今已成為城南地區文學活動的重要公共場域。
前2年配合紀州庵文學森林啟用,新工處拓寬了同安街單邊的人行道,並沿路鋪設「詩磚」刊載知名文學家的作品,成為一條文學之路。讓人們可以一路從古亭捷運站走到紀州庵,許多市民自主投入閒置空地的改造計畫,透過都市更新處的Open Green計畫與多年的社區參與活動,把同安街85號「失落的花園」,藉由親子共創共學的參與式營造,打造成新的社區開放空間「施洛德花園」。這條歷史街道上,有歷史的痕跡也有生活的印記,是一條新舊共存的生活街道。未來新工處將在目前跨堤之處再興建一座電梯,讓親水更加容易、更加日常。
同安街或許可以不是一個特例,更希望可以是個都市更新地區的示範案例。未來希望透過都市更新地區劃設與更新計畫擬定,不僅是引導道路兩側的私有建築更新改建,同時也有老屋的保存、修繕,修繕後新生再利用。在文資與老樹保存的同時也透過友善人行原則,拓寬人行道、調整停車空間,讓街道速度慢一點、也多一點適合散步、親子的路徑,更貼近成南之南的生活步調。
[1] 資料來源: 呂慶炎導覽資料,https://eisei86.pixnet.net/blog/post/284179096。許嘉宏先生網路資料 https://blog.xuite.net/hsu042/twblog1/122927953
[2]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古亭地府陰公廟
[3] 資料來源: 野草居食堂網頁,https://www.fireweeds.com.tw/野草日式老屋歷史/
[4]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十普寺
[5] 臺北聖道堂網頁,https://www.ecfthc.com/about_us
[6] 臺北市莆仙同鄉會網頁,http://www.ps-tpe.org/?page_id=35
[7] 資料來源: https://www.fireweeds.com.tw/野草日式老屋歷史/
[8] 資料來源:紀州庵沿革,http://old.kishuan.org.tw/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