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之初,臺北市人口僅廿餘萬,而居住面積總計為三百餘萬平方公尺,平均每人佔有12.3平方公尺。自三十八年中央政府播遷來台,臺北市人口隨而急遽增加,至五十二年已突破百萬大關,市民居住面積已縮小至每人僅四平方公尺,臺北市雖曾籌建各式住宅數千棟,但房荒依然嚴重,且缺乏房屋居住者多屬收入微薄之貧苦市民及退役軍人,購建能力有限;當時所興建臨時安置目的的整建住宅,延續至今面積狹小而違建嚴重,影響市容觀瞻與都市計畫之進行。
臺北市市政府雖長期透過社工輔導,並曾經由輔助經費方式來改善部分整宅社區環境,試圖解決環境惡化及衍生之社會問題。近年臺北市政府嘗試以都市更新政策,解決臺北市整宅問題,並透過轉業建築團隊配合先期與地方溝通之方式,因涉及之層面甚廣,關連之局處亦多,迄今尚未有效建立整宅更新之有效機制。